Company dynamics

公职人员24小时禁酒?纪律钢尺不应丈量生活温度

  5月26日,有网友在自媒体发布消息称,河南将实施全天候禁酒令,公职人员24小时禁酒。该文中提到,从今天起,全省公职人员正式进入“全天候禁酒时代”,无论是工作日午间接待,还是周末家庭聚餐,甚至节假日同学会,酒杯将彻底远离公务员餐桌。这一消息在网络掀起波澜。河南省纪委监委及多地纪委迅速回应,证实并无全省统一的“全天候禁酒”规定,政策执行因地区、场景而异。

  这场未经证实的“禁令”引发全网热议,折射的不仅是公众对公职人员行为规范的关注,更是对权力边界与治理温度的集体叩问。

  从现实来看,公职人员违规饮酒问题确需严管。信阳10名干部在学习教育期间违规饮酒致1人死亡,青海6名厅级干部工作日聚饮酿悲剧…… 这些惨痛案例,将“酒杯中的腐败”与“酒桌乱象”暴露无遗。酒局成为利益输送的温床、权力寻租的通道,不仅损害公职人员个人健康,更严重侵蚀政府公信力,破坏政治生态。2023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显示,全国查处违规吃喝问题中,公务饮酒占比达34%,其中工作日午餐饮酒占67%。这些数据印证了规范饮酒的必要性。

  然而,整治违规饮酒,绝非“一禁了之”就能解决问题。某县要求干部安装手机定位软件,纪委夜间突击检查家庭酒柜;某市规定公务员婚宴不得摆酒,连料酒都要专项报备。这种“防贼式管理”不仅引发干部群体强烈抵触,更让严肃的纪律要求沦为笑谈。历史总是惊人相似:明代隆庆开关前,严苛海禁催生出规模庞大的走私集团;美国上世纪禁酒令时期,地下酒坊利润竟占黑帮收入的60%。这些教训警示我们,简单禁止从来不是根治之策。

  公职人员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特殊群体,他们同样有正常的社交需求、家庭生活。在工作之余,与家人小酌、和朋友聚会,只要不违法违纪、不影响履职,就不应被过度干涉。否则,“一刀切”的禁令不仅难以落地,还可能引发抵触情绪,让原本严肃的纪律要求沦为。

  全面禁酒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。酒水消费在餐饮行业中占比可观,对拉动内需、促进消费意义重大。全面禁酒,将直接冲击餐饮、酒水等行业,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和就业。而且,这种简单粗暴的禁令,容易催生“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”的现象。当明面上的酒局被禁止,交易可能转入更隐蔽的私人会所,利益输送变得更加隐秘,反而增加监督和治理难度。

 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精准科学。治理公职人员饮酒问题,关键在于精准打击违规违纪行为。对利用职务之便接受宴请、公款吃喝、酒后驾车等行为,要加大惩处力度,形成有力震慑;同时,加强思想教育,提升公职人员的纪律意识与廉洁自律意识;完善监督机制,拓宽群众监督、媒体监督等渠道,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。只有这样多管齐下,才能标本兼治。

  这场关于禁酒令的争议,本质上是对治理现代化的叩问。作风建设容不得半点松懈,但也要避免陷入“懒政式反腐”“因噎废食”的误区。一个科学合理的制度,应既能斩断利益链条,又能守护人性温度;既能维护纪律权威,又能保障合法权益。把公职人员塑造成不接地气的“圣人”,既违背人性,也不现实。

 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,但这条路要走得稳健而温暖。江苏某市开展“清廉家宴”倡议,引导干部家属当好“廉内助”;四川某县将禁酒令与心理健康辅导结合,这些柔性举措往往比硬性规定更入脑入心。

  一个好的制度,应当既能斩断利益链条,又能守护人间烟火;既有约束的力度,也有包容的温度。唯有在“严管”与“厚爱”间找到平衡点,才能让纪律真正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锻造出让人民满意的新时代公务员队伍。

  ☆作者简介:崔桂忠,曾任某部队政治委员,海军上校军衔。现任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二级调研员。